top of page
盧曉筠.jpg

紀錄片中的科普與國際化

專訪《浮塵之島》導演

盧曉筠

文:林筠皓

非電影製作相關科系畢業的盧曉筠導演,在畢業後因為參與製作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的機會而開始學習拍片,到目前為止,她已擁有多部國家地理頻道與Discovery紀錄片製作與導演經驗。


從Discovery《台灣部落寶藏系列紀錄片》系列的原住民習俗文化,到《浮塵之島》的空汙議題,盧曉筠導演想讓觀眾不只在紀錄片得到視覺與故事的娛樂感,看片之餘也能吸收到足夠的知識,「我比較擅長用知識包裝議題,結合人物故事」她這樣形容自己。

 

紀錄片中的「科普」


她提到在拍攝紀錄片時,國家地理頻道或Discovery通常將目標受眾設定在國中到50、60歲,因此紀錄片在故事上要夠通俗,但是知識性與議題也要同時滿足不同年齡層的觀眾。

 

不過,要在紀錄片中將故事說得動人,又能帶入「科普」知識,並不是簡單的事,像是《浮塵之島》牽涉到的空污議題十分複雜,導演一邊透過拍攝感人的人物故事,一邊進行深入調研與考證,將艱澀難懂的科普知識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達給觀眾,讓片子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這也是科普類紀錄片製作上最困難而講究的地方。

浮塵之島.png

委製中的「設定」

 

由於導演絕大多數的案子都屬於委製案,她會先選擇自己感興趣而覺得具有重要性的題目來進行創作,除此之外,她提到委製案的客戶一般來說會給予製作影片的基本「設定」,包含客戶初步對於影片受眾的設定、以及紀錄片後續的發行與播出需求等等。

 

然而,如何能在每一部不同主題的紀錄片中,設法引起觀眾共鳴,並且讓紀錄片達到某種社會的影響力,這是導演製作每部片時都必須面臨的挑戰,當紀錄片的受眾被設定為全亞洲甚至全世界播出時,這樣的挑戰更加具有難度。

 

「你能不能讓英國的水電工也能看懂發生在臺灣的原住民故事?」這是國際頻道監製對紀錄片的要求。這不只考驗著導演對於故事的掌握,對於不同文化的理解,以及在內容上的調研與考證能力。

預算對紀錄片拍攝的影響

提到紀錄片的預算,導演不免提到預算多寡或多或少對於紀錄片品質產生的影響。她表示台灣的紀錄片製作在預算缺乏下,導致製作方式受限,「你只能導演一個人帶著一台攝影機去拍,在當下你只能拍一個東西,那如果你今天拍的是一個很複雜的事件,你就沒有辦法呈現那樣子的狀態」。在資金匱乏下,某種程度下可說影響了台灣紀錄片模樣的可能性。

 

台灣紀錄片的國際化

關於台灣紀錄片國際化的可能性,導演這樣和我們分享她的想法,「好的故事就是好的故事,只是看你怎麼說這個故事,台灣的故事絕對有國際的條件」,她認為每個故事題材要做成國際化的樣子其實都是可以做到的,端看導演在想要國際化的同時,如何為影片加入其他元素,好方便外國人閱讀。

 

不過她也提到某些題材在「故事上」以及「影像上」具有國際化的潛力,她舉過去參與製作的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靈域對話》為例,這部紀錄片在故事上談的是生死,是全世界的人都會面臨的共同課題,其他國家的人都能產生某種程度上的情感連結,而在影像上,諸如乩童、陣頭等台灣民俗儀式,在畫面的呈現上也能吸引外國人的目光,因此這樣的題材也就比較容易被國際所接受。

 

後記

訪談的最後,提到台灣社會對於紀錄片工作者「窮困潦倒」的刻板印象,導演有點半開玩笑地說到,「我可以用我的片子感動你,但我不需要用我受苦來讓你感動吧」。對她來說,拍攝紀錄片是她的工作,「紀錄片導演是我的職業,它當然是需要得到報酬,而我當然是需要被要求」,就像其他人一樣,紀錄片導演也是要吃飯的,他們會接不是紀錄片的案子,會在有足夠資金下進行製作,同時也將每個工作視為創作及訓練的機會。

 

正如其他工作,拍攝紀錄片也有其辛苦之處,但盧曉筠導演也提到了這份工作的迷人之處,「我遇到的受訪者,他們和我有一種連結的時候,他們理解我想要做的東西,他們也同意我這樣做,最終將作品完成,並且能對社會產生一點點正面的作用與影響力」,這樣的感動是其他工作感受不到的。

《浮塵之島》影片截圖

​關於我們

我們是一群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由於對臺灣與紀錄片的熱愛,使得我們相聚在一起。期望透過網頁的形式將臺灣的紀錄片推廣出去,讓每個臺灣人都能從鏡頭中更認識這些在島上發生的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