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代中葉:點下台灣紀錄片的火苗
1986年由王智章、李三沖及傅島成立的綠色小組將台灣的紀錄片發展帶領到一個新的階段。在當時言論自由的權利意識方要抬頭、主要仍受政府控制的年代,綠色小組將自己定位為「運動性的錄影團體」,利用電子攝影機、以民間角度,大量的紀錄解嚴前後的社會運動,其目標在於提供社會大眾不同於官方主流媒體的報導,如拍攝「桃園機場事件」時,當時警察用消防設備朝民眾沖水,綠色小組記錄了民眾被沖倒、掙扎的影像,這在當時被政府控制的老三台上是看不到的。[1]
綠色小組的影片在當時透過地下管道不定時發行,運作經費則完全靠發行錄影帶支撐。在綠色小組運行的四年內(1986-1990),共累積拍攝了超過3000小時的影像紀錄。

台灣紀錄片演化史
台灣最早期紀錄片由於政治局勢下的言論封閉,多是在政府掌握的電視台播出,多是宣傳政令政績,少數反映底層社會問題的作品也只能點到為止,直到1980年代中葉,紀錄片做為挑戰主流媒體、介入並談論公共議題的價值才逐漸顯現。

1990年代:紀錄片產業的絢爛爆發
到了1990年代,隨著言論自由越發開放,加上簡便攝影機的普及,越來越多人投入紀錄片的拍攝工作,紀錄片主題從綠色小組時期的社運紀錄,鏡頭逐漸轉向平民百姓的生活,其中以吳乙峰為首的「全景映像工作室」影響最甚,他的作品《月亮的小孩》(1990)以白化症患者為題材,其強調的「蹲點式」及「與被攝者的連結」對後來的台灣紀錄片拍攝有深刻影響。另外,全景映像工作室也推動如「番薯計畫」、「地方記錄攝影工作者訓練計畫」,在紀錄片人才的教育與培訓上扮演重要角色。正如李沁泉所言,「全景對台灣記錄片的影響,可以說超越了任何學校、團體的成績,儼然已成一學派。」[2]
1990年代末期可謂台灣紀錄片的爆發期,諸如1996年南藝大音像紀錄研究所成立;1998年首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前身為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創辦;1999年公視「紀錄觀點」節目開播等等,無論在產業或是教育上皆有大幅度進展,彷彿在綠色小組時期種下的火苗,經歷了十年正式爆發成了絢爛的煙火。

2000年代:紀錄片樣貌的變化
早在1997年胡台麗的《穿過婆家村》(1997)便作為第一步進入院線,進行商業放映的紀錄片,但在這段時間前後幾年,紀錄片的放映管道仍是以DVD或電視為主,直到進入二十一世紀才有越來越多紀錄片在電影院中被看到,令人驚訝的是,在台灣為配合加入WTO的需要,而將《電影法》中關於進口電影的映演比例等等保障本土電影的條文刪除,進而導致本土電影產業受到衝擊而一度低迷的時候,少數的紀錄片仍舊創下不少佳績,諸如《跳舞時代》(2003)、《生命》(2003)、《無米樂》(2004)等紀錄片都在院線創下不俗的票房,可以說紀錄片已經在台灣累積了一定小眾而穩定的客群。[3]
除了紀錄片進入院線的商業化傾向,邱貴芬在其著作中也特別提到,由周美玲策畫的《流離島影》(2000)系列紀錄片,將台灣的紀錄片從過去報導式、寫實為主的樣貌,進入一新的階段,也就是紀錄片的藝術化。「呈現真實不再是紀錄片唯一的目標,紀錄片的形式美學成為焦點」[4]。除了藝術化的趨勢,眾多論述也指出這段時期台灣紀錄片具有「個人化」與「去政治化」的特色,原因很多,像是從南藝大音像紀錄研究所畢業的學生在拍攝畢業作品時,多朝個人或身旁親近的人拍攝,造成「私紀錄片」的數量增加;公民社會成型下,使得紀錄片批判政府的威力降低等等。

2010年代:台灣紀錄片的現在與未來
從眾多文字論述來看,可以看到紀錄片在台灣的發展以十年為週期逐漸變化,近幾年隨著其他領域的人才進入紀錄片產業中,替紀錄片產業注入新流,也讓紀錄片無論是議題或是形式都更趨多元。再者,播映紀錄片的影展在台灣各處百花齊放,《看見台灣》(2013)、《灣生回家》(2015)等作品驚人的票房…,各種現象都再再顯示紀錄片在「非主流影視中的主流地位」。近幾年網路的發達也對紀錄片產業造成不容忽視的影響,像是紀錄片在各種OTT平台、Youtube頻道的播出,或是近期興起的網路募資,也替紀錄片製作的資金來源提供了新的管道。

結語
從1980年代的綠色小組,到今日的影視環境,可以發現紀錄片的發展與當代社會環境是息息相關的。儘管許多文字報導對於台灣紀錄片的環境認為是一片光明,但仍有不少對紀錄片市場的未來抱持著悲觀的態度,但不變的是紀錄片作為「找出主流媒體中難以被深度討論的議題,加以批判與呈現」的貢獻與地位。
[1] 藝術觀點編輯部整理(2010)。一九八○年代「綠色小組」之反抗影像座談會
[2] 李沁泉(2006)。全景學派的誕生:台灣紀錄片的趨勢觀察(1990-2000)。台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1930-2003。王慰慈主編。台北:同喜文化。59-66。
[3] 劉昌德(2011)。台灣紀錄片的產製、消費、與勞動:作為公部門的影視外包工作及其影響。新聞學研究,107,47-87
[4] 邱貴芬(2016)。「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