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紀岳君JPG.jpg

充滿實驗精神的紀錄片導演

​專訪《徐自強的練習題》導演紀岳君

文:狄祐廷

「基本上我就是透過拍攝一部紀錄片,去觀察一些台灣影視創作的現況與問題。」

《徐自強的練習題》導演紀岳君

 

會想採訪紀導演的理由其實很簡單,幾個月前,我在網路上搜索跟紀錄片有關的資料時,找到了紀導演在2018年寫的一篇medium文章,裏頭詳細記錄了他在發行《徐自強的練習題》時所觀察到的台灣影視現況,因此,當下就寄了一封Email給紀導

。演,希望能跟他進行一場訪談

 

延伸閱讀:紀錄片發行的抉擇與現況 2018

為什麼會想拍紀錄片?

 

大學念的是商學院,紀岳君原本打算報考跟建築相關的研究所,但在某個因緣際會下,他發現他有興趣的不全然是建築,而是那些充滿著理想主義的人們。 

「當時有位南投的建築師,叫做謝英俊,他提倡的是社會主義建築的概念。我發現自己對這樣子的人、這樣子的理想主義者,會很想知道他們的故事、他們身而為人,所面對的各種事情。」紀岳君這樣說。

念了南藝的紀錄片研究所後,紀岳君陸陸續續製作了許多紀錄片。從寶藏巖的抗爭事件,到以公民記者身分揭露內湖慈濟開發案的《綠手指上的灰指甲》,他一直在嘗試利用手中的攝影機嘗試許多新的事情,「當時後,我們看到網路很多的可能性,但不知道它能做到什麼程度。」紀岳君說。

30歲之後,紀岳君成立了公司,開始接廣告商案和紀錄片製作,「《徐自強的練習題》就是這個時期的案子,」他說,「其實一開始大家都很不想拍,因為就連我們也不知道,徐自強到底是有罪還是沒有罪。」

不過,也正是因為《徐自強的練習題》這部片,讓紀岳君親身經歷了一趟紀錄片的製作與發行過程,並在這之中,發現了許多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對我來說,拍攝不會只是拍攝,同時也是一種行動研究。」他補充。

徐自強的練習題.png

《徐自強的練習題》劇照

紀錄片的製作與發行究竟會遇到什麼問題?

 

首先,是資金取得的方式。

 

由於《徐自強的練習題》主要講的是司法改革,相對較為冷門,對於這種沒有辦法立即商業化的議題來說,通常會需要政府補助,提供資金進行拍攝,但是,現在政府補助的方式其實沒有辦法真正協助產業的發展。

怎麼說呢?

就目前文化部影視局的分類來說,「紀錄片補助」是歸在廣電組,意味著它並不包含上映的補助費用,因此,紀錄片若要上映,就只能去電影組申請經費。然而,電影組的經費又只補助那些要在電影院上映的影片。

我們不難發現,在這樣的補助政策下,對於一部想要結合電影院、影展、電視、線上平台等不同管道,進行整合行銷的紀錄片來說,其實並不能有效解決其製作與發行的問題。

但在政府的規定中,行銷補助卻只補助跟「電影院」有關的宣傳,其餘的部分,則要自己想辦法,這樣的規定,以現在行銷學的角度來看,其實有些不太合理。

其次,還有電影資料完整性的問題。


雖然現在國家電影中心每週都會更新票房資料,但以紀錄片而言,會到戲院上映的大約只有十分之一,也就是說,只有一成的紀錄片會在電影年鑑中留下紀錄,其餘九成的發行資料,我們根本很難掌握。

網路發展對台灣紀錄片的影響?

問完了發行所遇到的困難之後,我又問了紀導演,對於現在網路平台的快速興起有什麼樣的看法?

「網路平台嘛,這的確是會讓觸及數增加,但同時,盜版也會變得容易許多,」紀岳君說,「但比起這個,我更想提出的問題是,台灣的紀錄片,真的有辦法吸引國際的觀眾嗎?」

台灣的紀錄片,但若想打進國際市場,就必須考慮更多層面。譬如說,今天要拍的這個主題,該如何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 又或者是,這樣的拍攝手法,是否能吸引到國際的觀眾?

「我必須要說,現階段的紀錄片教育,其實並沒有針對這方面的訓練,因為以前根本不會遇到這些問題。」紀岳君補充,「也許就是要讓現在線上的這群紀錄片導演去多嘗試,才會知道未來會如何發展吧。」


延伸觀看:
徐自強的練習題 (短版)
綠手指上的灰指甲

​關於我們

我們是一群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由於對臺灣與紀錄片的熱愛,使得我們相聚在一起。期望透過網頁的形式將臺灣的紀錄片推廣出去,讓每個臺灣人都能從鏡頭中更認識這些在島上發生的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