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做紀錄片之後,我發現自己對台灣的歷史有更多認識,也對這片土地有更深刻的連結。」

牽猴子的行銷總監王師

成立於2011年的牽猴子整合行銷公司,至今做過將近100部影片行銷,其中,紀錄片與劇情片的比例將近1比1,而行銷總監王師,則是在這些影片行銷背後的靈魂人物。


為什麼會想做紀錄片?


「為什麼會想做台灣的紀錄片呢?」我首先發問。


「其實很有趣,」王師笑著說,「你會發現,台灣的紀錄片主要以『情』為主,其次才是說故事和道理。」
    
台灣的紀錄片導演,通常比較不在乎紀錄片是否能作為一個賺錢的工具,反而是希望藉由「紀錄片」開啟一個新的議題,並與社會產生對話。

就以《老鷹想飛》為例,它是一部在關注台灣黑鳶的紀錄片,講述著黑鳶因為棲地受破壞、農民使用農藥因而大量消失的故事。這部紀錄片,除了在上映時感動了許多人、獲得不錯的迴響之外,還連帶發生了兩個重要事件。

王師_edited.jpg

紀錄片的幕後推手

專訪牽猴子行銷總監王師

文:狄祐廷

老鷹想飛宣傳照.png

第一,全聯福利中心因為《老鷹想飛》這部影片,開始採購屏東的老鷹紅豆,也就是不使用農藥種植的紅豆,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能夠降低對老鷹的危害。

第二,因為大屯國小學生的一封信件,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買下《老鷹想飛》的公播權,寄送到全國國中小免費播放,讓更多人認知到這個議題。

這兩件事的發生,正說明了「紀錄片」獨一無二的價值,它不只是一部影片,更是一個能夠發揮社會影響力的工具,足以改變整個世代的人對某件事的看法。


「紀錄片」究竟該如何行銷呢?

紀錄片的行銷,主要靠的是三個元素:議題、社群跟口碑。

有別於商業劇情片,主要是娛樂導向,紀錄片關注的議題五花八門,因此首先要做的,是針對紀錄片的主題進行田野調查,然後評估這個市場有多大,接著再決定行銷方式。

「做行銷的人,最忌諱的是用自己的喜好,去決定一件事重要或不重要。」王師補充到,「就拿《灣生回家》這部紀錄片來說好了,雖然之前很多人都沒聽過『灣生』這個詞,但從作者書的銷售量來看,我們發現好像有不小的市場在那裡。」
    
在確定了紀錄片的市場之後,行銷公司會再藉由試映會,邀請各方意見領袖以及媒體記者觀看,讓這個「議題」藉由各種管道傳播出去,藉由「社群」的力量打到更多目標族群,並讓他們在看完影片後推薦給其他人,形成所謂的「口碑」。
    
網路發展對台灣紀錄片的影響?

 

最後,我也問了王師,對於近年來網路的快速興起對於台灣紀錄片的看法。

「我基本上都是樂觀看待啦!畢竟看影片的方式本來就有很多種,」王師說,「我想,也許我可以用《十二夜2》的募資經驗來回答這個問題。」

十二夜募資計畫.png

對許多電影來說,上院線播映就是它們的最終目標,但對紀錄片來說,上院線播映通常只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紀錄片更長的生命應該是在離開戲院之後。

正因如此,王師對於《十二夜2》的募資採用了一種新的想法。

有別於以往的募資,純粹就是捐款贊助,王師和《十二夜2》的製作團隊決定,讓《十二夜2》這部映片在上映1年後,比照《老鷹想飛》的方式,壓製成DVD寄送到全國國中小,免費授權給他們使用,並將影片翻譯成5種字幕,全片上傳youtube,這麼一來,這部紀錄片最終還是回歸於社會,讓所有人都能使用。

試想,若不是因為紀錄片獨有的外部影響性,和網路平台的方便性,這件事根本不會有發生的可能性,也就是說,雖然網路平台確實會對傳統影視產業造成一些衝擊,但換個角度來想,這也許也是台灣紀錄片一個新的轉機呢。

《老鷹想飛》宣傳照

《十二夜2》募資計畫

​關於我們

我們是一群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由於對臺灣與紀錄片的熱愛,使得我們相聚在一起。期望透過網頁的形式將臺灣的紀錄片推廣出去,讓每個臺灣人都能從鏡頭中更認識這些在島上發生的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