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與產業間的橋樑
專訪國家電影中心副執行長陳德齡
文:狄祐廷
「紀錄片不是一種呈現真實的工具,而是一個再現真實的方法。」
國影中心副執行長陳德齡
今年剛滿40週年的國家電影中心(後簡稱為國影中心),是位於政府與產業之間的中介組織,除了負責執行文化部的相關政策外,也致力於推廣電影教育。現任國影中心的陳德齡副執行長,過去曾做過紀錄片的發行與相關研究。今天,就讓她帶著我們從一個半官方的角度,來看看台灣的紀錄片產業吧!
紀錄片的補助通常會有什麼樣的考量?
「這就要看政策面上,政府如何看待『紀錄片』這件事了,」陳德齡說,「它是有產值的呢?還是屬於一個創作的形式?如果是一個創作的形式,那也許政府就會用一些補助的形式,來支持這些創作者。」
她接著跟我們分享了她受邀在國藝會擔任評審時的流程。
首先,提供補助的主辦方會邀請各方評審,基本上會涵蓋產業代表、學術代表、以及官方人員等,接著依照每年分配的預算,決定要補助幾部紀錄片,以及如何分配補助金額等。而在這之中,各方代表會發表各自意見,最終形成共識,並做出決議。
「這裡面當然有一些主觀的成分,但是,它是有其客觀性的,畢竟是由各方共識所決定的。」陳德齡補充。
「那麼補助後續的成效,該如何追蹤呢?」我接著問。
「其實,時常會有批評說,政府只負責補助,無法監督一部片最後拍得好不好,」陳德齡說,「所以現在國藝會有另一個專案,叫做『紀錄片導演國際視野培力計畫』,這個計畫的宗旨就是希望藉由跨國合作與國際的資源,幫助紀錄片導演創作出更好作品。」
國影中心如何推廣紀錄片?
問完補助的問題後,接著我便問到紀錄片推廣的部分。
「我很好奇,為什麼國影中心會有一個『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這是希望達到什麼樣的成效呢?」我問。
「其實我們一直在思考『電影教育、電影美學』這件事,如何能在教育當中落實?」陳德齡說,「現在有不少老師會用電影或紀錄片當作教材,但通常只是為了輔助解釋某個文學、歷史背景,鮮少討論影片的美學、敘事手法等等。」

國影中心推廣電影或紀錄片時,一定會介紹導演、敘事、電影手法、以及「電影」作為一個藝術,它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目前計畫的執行方式,是以培育種子教師為主,提供相關資源給有興趣的老師,讓他們將這樣的教學內容帶入課堂,期望孩子能從小培養「電影美學」的概念。
除此之外,國影中心內部也有一個附設電影圖書館,每年還會舉辦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若是對紀錄片有興趣的學生和社會人士,也可以利用這些資源,接觸來自世界各地的紀錄片作品。

網路對於紀錄片產業的影響?
最後,我也問了陳副執行長,在網路的衝擊下,台灣紀錄片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這個問題我很難回答,」她說,「但我想,進戲院看電影這件事,應該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紀錄片是個很特殊的創作形式,對導演來說,不是影片拍完就結束了,他們最希望做的,是到現場跟觀眾進行互動,然後透過這樣的討論,形成某種社會參與,創造紀錄片的價值。
其實很多時候,紀錄片導演真正在做的,就只是丟一個想法出來,它不見得有個明確的答案,但卻能透過各種討論、互動,讓更多人理解這個議題,而這,大概就是「紀錄片」最與眾不同的社會價值吧。
延伸閱讀: 時光台灣
公共電視與國家電影中心攜手合作,邀請14位導演運用國影中心所典藏之檔案影像進行全新紀錄短片創作,作品於2018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進行世界首映。
2019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宣傳海報
「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官網